首页>热点 > 正文

当前简讯:樊锦诗自述《我心归处是敦煌》:艺术的创造需要顿悟

2023-06-18 18:45:46        来源:   北京日报

敦煌莫高窟第158窟的涅槃佛达到了一种“美的极致”——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艺术的创造需要顿悟

敦煌莫高窟第158窟释迦涅槃像(中唐)

《我心归处是敦煌:樊锦诗自述》 樊锦诗 口述 顾春芳 撰写 译林出版社

每当苦闷和烦恼时,我都喜欢去第158窟看一看。

第158窟内的佛床上,卧着莫高窟最大也是堪称最完美的释迦牟尼佛涅槃像。卧佛像长15.8米,头向南,足向北,右胁而卧,面向东。一千二百多年来,始终从容不迫、宁静坦然地面对着朝圣者。第158窟因洞窟甬道北壁保存有“大番管内三学法师持钵僧宜”题记,可知是中唐(781年-848年)吐蕃政权统治敦煌期间建造的。

佛陀周身安详,焕发出慈悲之美和超脱之乐。一种内在的大光明境界令整个洞窟洋溢着一种神圣的光芒。佛陀的右手承托着脸,左臂自然地覆在左侧腰身,生动的臂膀和手指仿佛随时可以抬起来。佛陀似闭非闭的眼睛,微微含笑的嘴角显得非常自信,他好像对自己生前一切苦难的经历,所证得的无上的智慧成就感到无憾,感到宽慰。在涅槃到来的时刻,他要以绝对的从容和宁静给予世人无限的希望和信心。

涅槃佛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女性的美,会让人忘记了他是佛陀。光是从他安详和慈悲的微笑间溢出的,正是从嘴角中透出的光,成为他的呼吸,他精神的温度。他的长眉与微闭的双目相互呼应,和谐地透出秀美下的庄严。他还没有完全对这个世界闭上眼睛。他的表情中没有任何濒临死亡的痛苦和不安。涅槃到来的时刻,他内心的沉着、从容以及大智大勇,都在这泰然自若的神态中呈现出来。

佛教认为,人生是一个无边的苦海,佛教的根本宗旨就是启示众生脱离苦海,到达最高的理想境界——涅槃。而实现解脱的唯一出路是识破并断绝世俗诸苦得以产生的根源,以无上正等正觉进入涅槃。所谓涅槃,是梵文Nirvāna的音译,意为灭、灭度、灭寂。它是佛教全部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,是指解脱生死轮回而后到达的一种精神境界。为了弘扬佛教这一重要思想,开窟者便塑造了释迦牟尼的涅槃像。

我过去从艺术的角度思考过这座佛像的美。我觉得在我所见到的国内外塑造的涅槃佛中,敦煌莫高窟第158窟的这尊达到了一种恬静的“美的极致”。无论是东汉晚期的孔望山摩崖造像的涅槃佛、着重刻画佛的头部和上身的四川大足释迦涅槃雕像,还是张掖大佛寺那一尊目前我国最大的涅槃佛雕塑,或者是位于龙门石窟普泰洞北壁西部的浮雕涅槃佛,都缺乏这一尊塑像的意趣和神韵。就是现藏于白沙瓦博物馆的佛涅槃图浮雕,作为犍陀罗佛教艺术的杰作,也没有第158窟卧佛的那种不可言说的美。

围绕卧佛像的三壁,是菩萨、弟子、俗众,以及众多神和人的涅槃举哀图。南壁绘处之泰然的诸菩萨,以及悲痛欲绝的大迦叶和扑地啼哭的阿难等十大弟子(实绘十一身)。北壁绘世俗信徒各国国王极度悲痛和自残的场景。西壁,即卧佛像背后的壁面上,绘菩萨、比丘、天龙八部。菩萨们面带沉思,比丘们悲不自胜,四大天王以及天龙八部表情惊恐。曾辅助释迦教化众生的老年维摩诘悲痛不已(也有学者认为这不是维摩诘)。最有特点的是北壁壁画所表现的众国王痛不欲生的场景,他们以割耳、割鼻、锥心、剖腹等自残方式,表示对释迦牟尼涅槃的悲痛和哀悼。

第158窟有着长方形的盝形窟顶,窟顶壁画画的是九方净土,即东方净土、南方净土、西方净土、北方净土、东北方净土、东南方净土、西北方净土、西南方净土和上方净土,另加佛床前壁中央小龛内画的下方净土,共为十方净土。十方净土之各净土之名均有榜题为证。此窟除正壁塑卧佛像,即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外,南壁前部塑立佛像,即过去佛迦叶佛;北壁前部塑善跏趺坐佛像,即未来佛弥勒佛。故第158窟主题表现的是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世十方诸佛净土。

卧佛所面向的东壁(前壁)南侧绘画《金光明最胜王经变》,这是根据唐义净译《金光明最胜王经》的内容绘制而成,表现的是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灵鹫山说种种大乘法的情景。关于此窟东壁北侧壁画的题材,学者说法不一,有的认为是天请问经变,有的认为是思益梵天所问经变,有的认为是密严经变,尚无定论。东壁壁画除部分内容尚未查明,其余内容均与涅槃的主题有关。

艺术家创作这样一尊涅槃像的时候在想什么?他为何在许多可能的选择中,捕获了这样的形式想象?为什么不直接表现死亡?为什么不是司空见惯的庄严的涅槃?为什么仅仅选择简洁的体态和线条?

我后来突然悟到,原来那位艺术家塑造的不是死去的佛陀,而是“佛陀的安眠”。佛在涅槃的境界中,远离生死的幻灭。佛没有死,佛不曾死,佛不会死。涅槃本就是超越生死,死亡对他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,也不再有任何威胁,他已经进入那个不生不死的境地。

艺术的创造,也需要一种顿悟。

或许正是顿悟让艺术家完全体验到了在佛陀涅槃的那一刻,灵魂所感觉到的超越性的、全然的自由。他从自己所要塑造的“佛的涅槃”的意象中看到了自己。这位艺术家,没有留下名字。但是他的创造就是对他所有的劳作和智慧的最高嘉奖。

身无边即涅槃,涅槃佛像周身散发出的无边光明即是真意所在。

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理解不同。小乘佛教认为涅槃就是“灰身灭智,捐形绝虑”,实质上是对死亡的赞颂。大乘佛教认为,一旦证入涅槃,佛身即会具有真正之常、乐、我、净四个特性,称之为“涅槃四德”。常,即永恒常在。乐,即无苦痛,充满欢乐(也就是大乐)。我,即自在(大我,谓远离世俗之“我执”“我见”等而达到自由自在境界的无所不在之“我”)。净,即断除一切烦恼(大净)。后被认为是佛教理想世界的境界。

当下就是涅槃,当下就是佛国净土,明白了这一点,莫高窟岂不就是我的佛国,我此生的净土。心的力量真是无比强大!而心的强大,就在于正定,在于守一不移。

(作者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,研究馆员)

来源:北京日报

流程编辑:u032

版权说明: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、图片、图表、漫画、视频等内容。

未经许可即使用,或以此盈利的,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,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。

如遇作品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。

联系方式:takefoto@vip.sina.com

标签:

热点
精彩推荐
信息
花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