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山西晚报讯(记者 张杨 通讯员 张鑫)6月中下旬,玉米生长到了六叶期,此阶段的玉米植株开始快速吸收养分,是追肥、补水的最佳时间,在这个时期进行补水施肥是玉米增产的一个重要环节。但即使是如此关键的时期,在寿阳县大地智农数字水肥一体化示范园的田间地头,却很难看到工作人员的身影,园区显得格外冷清。 “园区运用数字化管理平台,5000亩的玉米地,4个人两天就可以完成全部补水追肥工作,田间地头里当然找不到人。”该园区的技术人员柴亚男说,大地智农数字水肥一体化示范园的玉米地超过5000亩,采取智慧化、数字化、精细化的管理方式。去年,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这里组织玉米实地测产,亩产达到1151.86公斤,创下了全省最高纪录。 “我们在操控终端上选择水肥一体化管理工作菜单,对各个地块轮灌程序进行设置,可实现定时定量的农作物浇水施肥作业。”工作人员弓剑一边进行着远程作业,一边介绍着智能水肥一体化管理工作平台,“我们现在选择的是7号地块,这里可以设置10点30分进行浇水,点击启用并连通数据后,就可以开始了。” 短短几分钟后,铺设在田间的白色柔性软带已经慢慢鼓起来了,肥水将通过软带和潜埋在地里的滴灌管输送给一株株玉米根系。追肥不仅要观测农作物的生长周期,还需要借助有利的天时。柴亚男说,“水肥一体化一个轮灌过程需要3次水,分别是肥前水、肥水、肥后水。前几天刚刚下过雨,我们可以把雨水利用起来,省去肥前水的过程,直接进行肥水浇灌,这样可以有效控制玉米的灌溉成本。”在科技助力下,农业生产将从“看天吃饭”变为“知天而作”,生产效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。 “我们所用的是0.75L/h的滴灌管,相比去年的1.38L/h滴灌管,每小时可节约1.3吨水,不仅可以减少水的下渗,也有效增加了横向扩散面,让玉米的根系充分吸收水分。”柴亚男说,今年大地智农数字水肥一体化示范园在播种阶段,进一步升级优化了播种设备,通过无人导航和终端检测等技术,确保播种机能够克服各种地形,并保持均等的播种株距,切实提升了土地利用率,“如果让农户自己种地,平均亩产约700公斤,流转给我们以后,亩产至少在900公斤以上,平均能达到1000公斤以上。” 智慧耕作不仅体现在产量的提升上,更体现在农户增收上。农户不仅有每亩1000元的土地流转费用,还可以将自己的农机设备出租给企业,收取租赁费用。“我们每年都会铺设和回收软管、滴灌管,还有每年3次的巡田任务,都会雇用本地农户完成,收入还是很可观的。”柴亚男说。 农田灌溉“黑科技”、智慧耕作数据库、作物生长可视化数据化、农户收入多元化……在大地智农数字水肥一体化示范园里,各类智能农机设备大显身手,各项先进农技深入普及,农田里“科技范儿”十足,铺展出一幅美丽的“智慧耕作图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