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乎上有位新手妈妈提问:
孩子出生一个月了,这一个月我不分昼夜地坚持母乳,做功课给他最好的养育。
但不知道为什么,我内心深处,对他一点爱都没有。我做的一切好像是责任驱使,却不是发自内心对他的疼爱。心里的爱意甚至还没有猫猫狗狗多。
【资料图】
为什么别的母亲对孩子都充满了感性的爱,我却感觉不到?我甚至在遗憾自己因为他失去了自由,只觉得心力交瘁。
没想到此帖一出,许多妈妈都表示, 或多或少有过同感 。
“如果孩子还没出生就好了”
“有时候真想丢下他不管了”
“养了十几年,还是没有贴己的感觉”
但基于大众对妈妈这个角色天然的期待,她们不敢承认心底的这个声音,甚至怀疑是不是自己有问题、是不是自己不配做妈妈?
妈妈有不那么爱孩子的权利吗?
实际上,母爱的感觉就是脆弱的。
曾有科学家用小白鼠做实验,只要激活升高小白鼠体内的雌性激素,那么它对待幼鼠就会极度亲昵,若是不见了幼鼠便会疯狂寻找。
但同样一只小白鼠,如果抑制了它体内的雌性激素,再把幼鼠带走,会发现小白鼠毫不在意,并没有所谓的“母爱”。
也就是说, 母爱并非天性使然 。
如果某些原因影响了雌性激素的分泌,爱孩子的感觉极有可能被压抑。
这些年,母婴领域的研究也开始突破“妈妈必然爱孩子”的假设,真正关注每一个个体 为人父母的真实体验 。许多真实的感受得以被看见。
在现实的养育场景中,包括我们自己在内,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都有过不爱孩子的感受,甚至埋怨孩子,恨不得他没有出生。
有位妈妈曾找我哭诉,养了十几年的娃,还是爱不起来:
孩子小的时候全职在家带娃,被婆婆指责当不好妈妈;
自己休息不够,还要早起给他准备早餐送去上学,感到一阵厌烦;
现在好不容易孩子上高中住校了,周末难得见一面,也并没有不舍和疼惜,甚至想让他早点回校。
还有更隐秘的一种情绪是,觉得孩子耽误了我十几年的时光,回归职场没人要、家里又一地鸡毛,荒废了自己最好的年华。
有时候他不乖,我真的恨得咬牙切齿,心想没生你就好了。
意识到这个念头,我都害怕自己怎么会这样。
这样的感受,在现实世界里是不被接纳的,也 无处诉说 。
在羞愧和自责中,妈妈们只能小心保守着自己的秘密“假装”爱孩子。但在自我怀疑的负面评价下,又会进一步削弱自己的父母功能,更难产生对孩子的爱。
无法链接的母爱,到底是谁的错呢?
被抑制的母爱是如何“消失”的?
电视剧《三十而已》里的顾佳说:生养孩子是一件特别糟糕的事,当妈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 憋屈 ,憋屈在这个“妈妈”的头衔里。
讨厌孩子、讨厌成为妈妈或许不符合“妈妈”的头衔,但比起指责和内疚,背后的原因更值得我们关注。
1、突然消失的关注和爱
有来访者曾经跟我哭诉,自己就是 生产工具人 。
儿子淘淘出生后,大家张口闭口“淘淘妈”,每天关心我奶水够不够,孩子长得快不快。
孩子稍有感冒流鼻涕,婆婆就责怪我带孩子不上心。
产前,大家都围着我转,把我当公主;产后,我成了孩子的保姆,受尽指责。
从孕期的备受关注到产后被孩子剥夺大部分注意力,许多妈妈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。尤其是伴侣和父母辈冷落自己、责怪自己没有做好时,会产生一种自己只是“生产工具人”的情绪,而孩子很容易成为这种情绪的靶心。
本质上,对宝宝的埋怨,实际上是 对爱的渴求 。妈妈们是在说: “我也需要关心、也需要疼爱。”
2、被剥夺的社会身份
当妈妈有了孩子,“xx妈妈”成了新的身份。这时,你内在会升起 其他身份被剥夺和否定的恐惧 。
你的潜意识里会认为是孩子夺走了你的姓名,从此被捆绑一生。
这种恐惧会驱使你去面对一个人生本质的命题: 这辈子,你要成为怎样的人?
而这时候单一的妈妈标签,让你很容易怪罪到孩子身上,是它限制了你的无限可能。
3、缺爱的体验
小时候没有感受过细腻无条件的母爱,身体就没有这部分的经验可以调取。甚至有些妈妈的童年在虐待、冷暴力中成长, 爱的窗口没有被打开 ,你自然给不出爱。
《由内而外的教养》一书中说: 尽管并不一定希望孩子拥有和我们同样的童年,但我们注定要重复过去。
如果缺乏足够的觉察,在为人父母后仍有可能混淆过去和现在、自我和他人的边界,进而让过往的噪音复现在孩子的养育过程中。
比如家暴、体罚、忽视,这些创伤记忆,会以内隐记忆的方式存储在我们的潜意识里,在某个相似的场景中等待被唤醒。
也许你不自觉地朝孩子发脾气、内心唤不起爱的能量,正是你创伤记忆的涌现。
而为人父母赐予了我们机会,让我们理解过去的经历, 重新疗愈自己 。
4、亲密关系的投射
对孩子的怨恨常常成为 亲密关系不顺的出口 。
孩子是两个人能量的结合,当你亲密关系出问题时,孩子身上携带的伴侣能量会召唤起你对伴侣的埋怨。
而当你和伴侣的问题无法解决,或者伴侣没有给到你滋养时,孩子就会成为承担你恨意的载体。
下次你想发脾气时,停下来觉察分辨一下,此刻的愤怒是纯粹的,还是夹杂了对伴侣的不满。
英国儿科医生和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: 一份健康的亲子关系,既能容纳爱,也能忍耐恨。
不要对自己的负面情绪感到抱歉,我们只有正视、承认问题所在,才有机会扭转现状,在爱的练习中顺利毕业。
找到爱的窗口
爱是可以培养和唤醒的。
对孩子的“不爱”,可能恰恰蕴藏着巨大的爱的潜能。
有位妈妈小时候总是被妈妈揍,她生了孩子后,对孩子无感,也不愿意亲近孩子。
通过疗愈才意识到,自己抗拒和孩子亲近,是因为害怕自己会忍不住像自己的妈妈那样暴力对待孩子。
表面上的疏离、不爱,其实是一把保护伞,确保自己不会伤害到孩子。
透过“不爱”打开爱的窗口,既可以疗愈自己,也可以建立和孩子的深度链接,实现亲子共成长的深意。
和你分享 3步疗愈 ,去打开你爱的能量。
1、允许自己不爱的感受
承认并接纳当下自己的“不爱”甚至是“怨恨”,看得到自己的荒谬,反而是心理健康的表现。情绪只有被看见,才有机会选择如何对待。
但要注意划定界限, 不要把责任归咎于孩子 。
有的妈妈对孩子不满,觉得都是孩子太调皮、不上进、叛逆不听话、不跟妈妈亲近,她们才爱不起来。
把注意力收回到自己的内在,去察觉自己状态不对的地方,才有机会纠偏。
2、去探索情绪背后的原因
教你一个 冥想练习 ,链接你的内在小孩和内在父母,去看看你的爱是被什么卡住了。
找一个安静安全的地方坐下来,闭上眼睛,深呼吸。
当你足够放松时,想象一个婴儿出现在你身边。
无论你想象出什么样的婴儿,第一时间出现的画面不要做任何修改。
这婴儿在你的什么位置?TA的神情是什么样的?TA和你的距离?你和TA的关系是怎样的?如果你和TA说话,你想对TA说什么?
继续想象,你进入TA的身体,你成为了TA,看着对面成人的你。
作为这样一个婴儿,TA对你有什么感觉?
看着旁边的这个大人,你和TA的关系怎么样的?
如果你想和这个成人说话,你想对TA说什么呢?
接下来,你想象自己离开这个婴儿的身体,回到自己身上。
你再次看着这个婴儿,你有什么样的感觉?
你对婴儿的感觉,婴儿对你的感觉,就是 你和自己的关系 。
透过这样的练习,你可以感受作为孩子你是怎样的感觉,父母这个角色在你心中又是怎样一种感觉,为人父母对你来说又意味着什么。
发现被你忽视或遗忘的童年创伤,那个创伤可能阻碍了你,让你感受不到爱,也给不出爱。
3、敞开自己,感受来自孩子的爱意
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,这份爱不会在第一次见面时就突然爆发,但是会像流水一样,慢慢找到支点,一点一点的深情下去。
有一位网友说:在某一天深夜,突然被身边的动静惊醒,我看见我50天左右的闺女小小的手在“抓”我的胳膊。
我撑起身子准备抱她起来喂奶,她睁着大大的眼睛盯着我,突然对我笑了,那一刻,我觉得我好像又找回了爱人的能力。
让自己尽情去体验和观察孩子的世界,去感受来自孩子的快乐与爱意。
在与孩子的相处中,也许你会探索到全新的情感与关系, 疗愈自己,放下期待,学会给出无条件的爱 ,这是人生的第三次成长的机会(第一次是原生家庭,第二次是结婚)。
没有人规定你必须成为完美父母,必须给予孩子无瑕疵的爱。为人父母,是一场不会毕业的修行。
不要着急,去感受、去臣服, 在不断修炼的过程中,爱会自然生长。
*本文由张德芬空间主笔团与心轻共同创作,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。
策划丨糖糖
编辑丨燕子